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报告(2019)发布

执聘网2019-12-30浏览

资讯中心

2019年12月27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老龄蓝皮书《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报告(2019)》。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深远发布了老龄蓝皮书《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报告(2019)》,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回答了记者提问。新闻发布会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社会文化所所长李晶主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社长、人力资源总监谢炜出席新闻发布会并致辞。


报告内容丰富,数据权威,为研究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更高品质养老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中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截至2018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达到2.49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7.9%。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87亿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进入老龄社会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具有“未富先老”的特征。与此同时,由于制度安排和社会政策体系是年轻社会的产物,难以适应老龄社会的要求,“未备先老”的特征十分突出。这是当前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状况的基本背景。自1999年成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全体人民全生命周期的生活质量,更加关注人的老年期的生活质量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体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为全社会年轻人未来老年期幸福生活展示出美好预期。在新时代背景下,总结20年来老年人生活质量改善的历程,研判当前老年人生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战略选择和政策路径,这是本研究报告的根本宗旨。


研究报告从以下七个方面,对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值得我们所有人认真学习、研究,以下是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社会文化所所长李晶撰写的,对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的报告:


一、人口特征和教育素质


2015年调查显示,中国城镇老年人口比例(52.0%)略高于农村老年人口(48.0%)。总体来看,城镇老年人生活质量高于农村,年龄、性别和教育素质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


1. 高龄、女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需要高度关注


中国当前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老年人口底部老龄化,即年轻的老年人在老年人口总数中占大多数。目前,中国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56.1%,70~79岁的中龄老年人占30%,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只占13.9%。但随着老年人口总量增加以及高龄化的发展,今后中国的中高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将逐渐提升,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更加严峻。分性别看,中国女性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2.2%,男性老年人口占47.8%,女性老年人比例高于男性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女性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在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中,女性比例(50.8%)只略高于男性(49.2%);在70~79岁的中龄老年人中,女性老年人比例比男性高出4.8个百分点;而在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中,女性老年人比例比男性高出了15.2个百分点。


国际经验显示,高龄化是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趋势。可以预期,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今后女性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越来越高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老年人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老年人,但她们的社会经济地位通常低于男性,因此老年女性的丧偶风险高于男性,而丧偶女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尤其值得关注。从全生命周期看,男性老年人预期寿命的延长有益于女性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2. 教育素质显著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


从人口教育素质看,中国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总体偏低,未上过学和只上过小学的老年人占比最高。中国老年人中未上过学的约占三成(29.6%),小学文化程度的约占四成(41.5%),初中和高中的约占1/4(25.8%),大专及以上的仅占3.1%。分城乡看,城镇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远高于农村老年人。城镇老年人中接受过中学教育的比例(35.5%)高于农村(15.6%)近20个百分点,城镇接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比例(5.9%)更是远远高于农村(0.1%)。分性别看,男性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显著高于女性。中国女性老年人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7%,男性老年人此比例为4.7%;女性老年人中有43.2%的从未上过学,而男性老年人此比例只有14.5%。分年龄看,低龄老年人受教育水平整体高于高龄老年人。中国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未上过学的比例为21.5%,而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未上过学的比例高达53.7%。


教育素质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特别是在当前信息社会,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在获取信息、使用电子设备等方面都有较大困难,很容易被社会所排斥,其生活质量极大可能会降低。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更容易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二、婚姻与家庭


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家庭是决定老年人生活质量高低的最关键因素(郭志刚、刘鹏,2007)。问卷调查和质性调查都显示,老年人的婚姻家庭状况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居住安排则是家庭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家庭关系和居住安排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影响极大,特别是对生活不能自理或自理困难的老年人,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不仅影响他们的基本生存状态,还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状态。


1. 夫妻关系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2015年问卷调查显示,71.7%的老年人有配偶,占绝大多数,丧偶老年人占26.0%,离婚老年人占0.8%,从未结过婚的老人占1.5%。分城乡看,城镇老年人的有偶率(73.0%)高于农村老年人(70.4%)。分性别看,男性老年人的有偶率(81.0%)高于女性老年人(63.3%),这与女性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老年人相一致。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有配偶的比例迅速下降,从60~69岁的84.3%下降到70~79岁的65.6%,再下降到80岁及以上的37.6%。越到高龄阶段,丧偶老年人越多,其中又以女性丧偶老年人为主。


传统上,中国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潘允康、林南,1992)。随着中国家庭子女数减少、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成员居住离散等特点的凸显,夫妻关系的重要性逐渐增强。2017年质性调查显示,是否有配偶、是否与配偶同住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影响重大。有配偶的老年人大多与配偶同住。在生活上,当一方患病或失能,另一方可以陪伴并照顾。在情感上,如果老年夫妻恩爱和谐,生活质量较高;反之,如果夫妻关系不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则较低。夫妻关系成为家庭的主导关系,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对家庭制度的影响,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也体现了女性家庭地位在逐渐提高。伴随女性地位的提高,夫妻关系在生活质量中的作用将进一步上升。


2. 子女孝养水平决定老年人生活质量高低


2015年问卷调查显示,中国老年人平均有3.2个子女,儿子数量与女儿数量相当。农村老年人平均有3.5个子女,城镇老年人平均有3.0个子女,农村高于城镇。年龄越大的老年人的子女数量越多。85岁及以上老年人子女数最多,平均拥有4.3个子女;80~84岁老年人平均有4.2个子女;75~79岁老年人平均有3.9个子女;70~74岁老年人平均有3.4个子女;65~69岁老年人平均有2.9个子女;60~64岁老年人平均子女数量最低,只有2.5个子女。这种情况与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密切相关。


随着老年人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社会养老需求明显增加。但目前看,中国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老年人最主要的支持仍来源于家庭。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子女的支持尤其重要。2015年,有63.2%的老年人获得子女钱物上的支持。分城乡看,由于城镇有更多的老年人有稳定的退休工资,城镇老人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比例(56.6%)低于农村老年人(71.3%)。分性别看,由于女性老年人无退休金的人数更多,即使有也较男性低,因此女性老年人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比例(66.6%)高于男性老年人(59.4%)。


子女是老年父母最主要的依靠,尤其是在老年人独立性较差的情况下。因此,当老年人在经济上、生活照顾上,或是精神上需要子女支持时,如果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不给予老年父母所需要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就会造成老年人生活质量低下,严重的可影响老年人的生存,甚至构成家庭虐待。近年来,老年人遭受家庭虐待的情况增多,已经引起社会关注。2015年问卷调查显示,家庭成员虐待老年人现象中最多的是精神上的虐待,包括“长期不探望/不问候/不和老人说话”。其次是经济上的虐待,如“不提供基本生活费”。排在第三位的是照料护理上的虐待,在老人需要时“不提供照顾”。年龄越大,老年人失能失智的风险越大,自我保护的能力越低,遭受虐待的可能性就越大。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受虐待的比例明显上升,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受虐待比例为3.8%,70~79岁的中龄老年人受虐待的比例为3.6%,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受虐待的比例为2.2%。调查还发现,老年人遭受家庭虐待的可能性与家庭收入显著相关,家庭收入越低,虐待发生率越高。城乡比较,农村老年人受虐待的比例(3.7%)明显高于城镇老年人(2.0%)。


子女是否孝顺是父母评价子女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决定老年人家庭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2015年问卷调查显示,中国有81.4%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孝顺,有17.8%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孝顺程度一般,还有0.8%的老年人认为子女不孝顺。分城乡看,农村老年人对子女的孝顺程度的评价总体上低于城镇老年人。城镇84.3%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孝顺,15.1%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孝顺程度一般,0.6%的老年人认为子女不孝顺。农村老年人认为子女孝顺的比例为78.3%,低于城镇;而认为子女一般和不孝顺的比例分别为20.8%和1.0%,都高于城镇。


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古以来,与物质生活水平相比,中国老年人更看重来自子女的孝心和孝行。从全球各民族文化来看,这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中国特色,也是未来我们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文化引领。


3. 居住安排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复杂


2017年质性调查显示,在低龄老年阶段,老年夫妇生活能够自理时,大多与子女分开居住,这种安排的好处是父母和子女各自能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自由度。当老年夫妇中的一方或双方出现健康问题,甚至其中一方的生活不能自理时,只要夫妇之间还能够彼此照顾,他们大多仍然独立居住,由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的一方承担照顾失能配偶的工作。一般在两种情况下,子女和父母会一起居住。一种情况是当子女需要父母帮助照看孙辈时,会选择将父母接去同住;另一种情况是当父母一方去世或丧偶的父亲或母亲患病之后,有的家庭会做出老人和子女共同居住的安排。


2015年问卷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超过半数(51.3%)的老年人独居或仅与配偶同住。其中,有13.1%的老年人独自居住,有38.2%的老年人仅与配偶同住。有41.7%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还有7.0%的老年人与子女以外的其他人(例如孙子女、配偶和孙子女、父母、兄弟姐妹或保姆等)同住。当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料时,最主要的照料者是老年人的子女和配偶,其所占比例分别为50.5%和43.5%,还有的老年人由其他人照料。分城乡看,农村老年人由子女和配偶照顾的比例都高于城镇老年人,而城镇老年人由“其他人”照顾的比例高于农村老年人。分性别看,女性老年人的主要照料者是子女,而男性老年人的主要照料者则是配偶。分年龄看,随年龄增长,老年人由配偶照料的比例下降,由子女照料的比例上升。此外,有11.8%的被访老年人家庭中还有其他老年人需要照料,通常是低龄老年人照顾高龄父母。这部分老年人的照料负担比较重,对他们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


由于年龄、健康水平、经济状况、孙子女情况等客观条件的不同,加上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老年人是否和子女共同居住、何时与子女同住或分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并且会因时势变化而有所调整。正因如此,不同的居住安排对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来说,与老年人的意愿和需要相符的居住安排对其生活质量有正面效用,反之则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负面效应。


三、健康状况


1. 慢性病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健康问题是老年期要应对的首要问题,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最直接的影响(邬沧萍,2002)。2015年问卷调查显示,中国32.1%的老年人患有一种慢性病,50.5%的老年人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病,仅有17.3%的老年人未患慢性病。中国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分城乡看,城镇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为82.0%,农村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为83.4%,农村略高于城镇。分性别看,女性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85.7%)高于男性老年人(79.4%)。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越来越高。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为78.9%,70~79岁的中龄老年人患有一种及以上的慢性病的比例增长到86.8%,8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这一比例达到88.3%。


人类从年轻社会转向老龄社会的过程,也是疾病谱从急性传染性疾病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转型的过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老龄社会的高龄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观念更加重要。从青年时期乃至婴幼儿时期就开始重视人体老化的规律,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早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能有效延迟和减少老年期罹患慢性病的风险,为老年期高水平的生活质量建立基础。


2. 增龄过程中的健康预期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调节器


健康自评是老年人对于自身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是反映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直接指标。2015年问卷调查显示,中国老年人自评健康“好”(“非常好”和“比较好”)的比例为33.0%,自评健康“一般”的比例为42.3%,自评健康“差”(“比较差”和“非常差”)的比例为24.8%。分城乡看,城镇老年人的自评健康水平高于农村老年人。分性别看,男性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优于女性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高,老年人自评健康水平逐渐下降。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自评健康好的比例将近四成(38.2%),70~79岁老年人自评健康好的比例将近三成(28.3%),80岁及以上老年人自评健康好的比例只有两成多(22.5%)。对比老年人患慢性病比例和健康自评情况,虽然中国八成以上老年人都患有慢性病,但约1/3的老年人自评健康水平为“好”,只有不到1/4的老年人自评健康水平为“差”。可见,老年人并未仅仅因为患有慢性病而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不好。


2017年进行的专项调查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考察,通过与老年人的深度访谈发现,随年龄增长和健康水平下降,老年人对于自身健康的预期和评价在不断调适。通常,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不同的预期;随年龄增长,老年人逐渐接受带病生存的状态。在随年龄调整健康预期的基础上,如果老年人认为自己比大部分同龄人的健康状况更好,他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就会感到比较满意;如果认为自己比大部分同龄人的健康状况更差,他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就会感到不满意。因此,健康欠佳的低龄和中龄老年人的健康自评较差,而健康状况较好的高龄老年人则有较高的健康自评。


生活质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对客观状况的主观感受。因此,健康状况对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不仅在于客观患病情况,还在于老年人是否有与其年龄相适宜的健康预期。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健康教育中,都要充分认识到衰老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在进行保健教育的同时,也要使人们了解衰老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表现、各类疾病发生的可能性等。特别是对于老年人,要接受老年期带病生存是正常状态,要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合理预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做与自己年龄相适应的事情。


3. 老年人的孤独感随年龄而增长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公共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孤独感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心理问题之一。2015年问卷调查显示,中国有36.6%的老年人感到孤独。分城乡看,农村老年人感到孤独的比例高于城镇老年人,43.9%的农村老年人感到孤独,29.9%的城镇老年人感到孤独。分性别看,女性老年人感到孤独的比例高于男性老年人,40.0%的女性老年人感到孤独,33.0%的男性老年人感到孤独。随年龄的增长,感到孤独的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近1/3的低龄老年人感到孤独,而感到孤独的高龄老年人则超过一半。


婚姻家庭状况对老年人的孤独感有直接影响。2015年问卷调查显示,有配偶的老年人感到孤独的比例为25.3%,而无配偶的老年人感到孤独的比例高达65.8%。居住安排对老年人是否感到孤独影响显著。与配偶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感到孤独的比例为26.1%,独居老年人感到孤独的比例则高达71.3%。可见,婚姻家庭状况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极大,不仅体现在经济支持和生活照顾上,更体现在心理抚慰和精神支持上。可以说,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和照顾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和谐的家庭关系和适宜的居住安排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


重视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婚姻家庭对中国老年人的精神心理状态有特别重要的影响。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家庭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个人和家庭之间原本紧密的联系逐渐变得松散。一方面,个人对于家庭的依赖程度降低;另一方面,家庭对于个人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也逐渐减弱。与年轻一代相比,目前的老年人对家庭抱有更多的期待,家庭联系的断裂和家庭关怀的缺失会令其产生深深的孤独感。


在未来社会,人们的高质量生活既需要拥有和睦的家庭关系,还需要建立有意义的社会关系。对于目前的老年人来说,可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教育活动、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扩展社会关系,并在其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老年人社会组织(如基层老年协会)也应协助老年人融入社会、贡献社会,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四、经济保障


1. 城镇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明显好于农村


2015年问卷调查显示,中国老年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社会保障性收入,包括养老金、离退休金等社会保障收入,占到老年人总收入的62.7%。分城乡看,城镇老年人收入中保障性收入的比重占到73.4%,而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性收入仅占51.2%。农村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中有21.0%是工作收入,还有15.2%的收入来自农业生产劳动。


老年人收入状况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客观指标,而老年人自我感知的自评经济状况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观指标。2015年问卷调查显示,中国16.1%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经济宽裕,58.5%的认为自己基本够用,25.4%的认为自己经济困难。分城乡看,城镇老年人的经济自评状况明显好于农村老年人。城镇老年人认为自己经济宽裕的比例为20.3%,基本够用的比例为61.2%,经济困难的比例为18.5%;农村老年人自评经济宽裕、基本够用、经济困难的比例依次为:11.6%,55.5%,32.8%。分性别看,男性老年人的经济自评水平好于女性老年人。


2. 老年人普遍对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感到满意


为了解经济状况对老年人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2017年质性调查对此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考察。调查发现,经济水平的绝对值对老年人的客观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但老年人将现在的生活对比从前生活的纵向比较对老年人主观感受的影响也很大。例如,经历过战争动荡年代的高龄老人对现在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感到非常幸福;中低龄老年人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苦生活记忆犹新,对现在衣食无忧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长期以来都没有社会保障的农村老年人对现在可以享受到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其他社会保障和福利服务感到十分满意。


3. 老年人对城乡差距及阶层差距大感到不满意


在横向比较中,较低社会阶层的老年人在与较高阶层的老年人进行比较时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例如,农村老年人与城市老年人相比,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相比,前者认为自己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比后者要低;他们对这种不公平待遇表示不满意,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待遇、改善服务的希望。


五、医疗服务


1. 绝大部分老年人能获得较便利的医疗服务


健康问题是老年期要应对的首要问题,对老年人来说,最重要的社会服务就是医疗卫生服务。问卷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绝大部分老年人都能比较便利地获得医疗服务。2015年,老年人就诊距离不足一公里的占38.0%,一至二公里的占24.7%,二至五公里的占18.7%,五公里以上的占18.6%。分城乡看,城镇老年人就诊距离不足一公里的占39.5%,一至二公里的占了27.9%,二至五公里的占了19.4%,五公里以上的占了13.3%;农村老年人获取医疗服务的便利程度低于城市老年人,这四项的比例依次为36.3%、21.3%、18.1%、24.3%。


2017年专项调查显示,老年人对以医疗卫生服务为主的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和老年人的需要密切相关。相对而言,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较多。如果相关服务得到较好满足,他们的满意度会上升,有益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反之,如果相关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的满意度就会下降,对其生活质量就会有更多负面影响。


2. 看病贵严重影响患大病老人的生活质量


全民医保的建立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于提高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有重要贡献。2015年问卷调查显示,目前,中国20.6%的老年人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77.8%的老年人享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二者合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还有1.7%的老年人享有公费医疗。


虽然覆盖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但目前的保障水平仍然较低。老年人罹患大病时,仅靠医疗保险不足以支付医药费。2015年问卷调查显示,收费太高是老年人反映最强烈的医疗问题,有44.7%的老年人认为就诊收费太高。2017年专项调查对此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老年人的深度访谈显示,当谈及农村医疗保险时,大部分农村老年人认为,农民看病从以前完全自费到现在能够报销一部分医药费是很大的进步,和上辈人相比他们感到非常幸运;同时他们也觉得,现在医保报销的比例较低,如果得了大病,经济负担还是非常重的。与农村相比,城市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水平较高,老年人的满意度也更高。但大病对城市老年人及其家庭生活的影响也很大,因病致贫的现象同样存在。2015年问卷调查显示,中国仅有10.8%的老年人享受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农村(13.0%)高于城镇(8.8%);仅有3%的老年人享有职工大额医疗补助,城镇(5.7%)高于农村(0.2%)。总之,由于医疗保障水平较低,看病贵仍然是中国老年人最主要的医疗问题之一。一旦患病,特别是大病,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都受到严重影响。


六、居住环境


1. 老年人对住房条件不断改善感到满意


2015年问卷调查显示,47.5%的老年人对现在的住房条件表示满意,38.8%的老年人认为一般,13.7%的老年人表示不满意。城镇老年人对住房条件感到满意的比例(50.8%)高于农村老年人(43.9%),感到不满意的比例(11.9%)则低于农村老年人(15.8%)。


住房满意度是一个主观指标,在现有住房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受到老年人与过去对比的纵向比较以及与他人对比的横向比较的影响。2017年的专项调查发现,在今昔对比中,老年人对于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感到非常满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二十年间,连年战争使很多人居无定所,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受到极大破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间,人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但水平仍然不高。在部分农村地区,农民的住房破旧、设施简陋,且30年来变化不大。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居民住房条件的进步都是巨大的。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放开副业之后,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农民收入普遍提高,大部分农村住宅得到修缮或新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的居住设施和生活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在城市,随着住房改革的推进和住房市场化的发展,城市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2. 大部分老年人反映住宅适老化水平较低


虽然大部分老年人对现在的住房表示满意,但表示不满意的比例也不小,这主要与老年人住宅适老性不足有关。随年龄增长,老年人越来越多地留在家里,住宅的适老性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居住安全都有较大影响。不适合老年人的住宅设施是造成老年人跌倒等伤害事件的最主要原因。


2015年问卷调查显示,60.8%的老年人反映自己现在的住房有问题,其中城镇老年人反映现住房有问题的比例为56.4%,农村老年人反映现住房有问题的比例为65.6%,农村高于城镇。在现住房存在的问题中,第一,39.5%的老年人反映“没有呼叫/报警设施”,是老年人反映最多的问题。第二为“住房内没有扶手”,其比例为24.6%。第三为“住房内光线昏暗”,其比例为22.0%。第四为“厕所/浴室不好用”(16.1%)。第五为“门槛绊脚或地面高低不平”(12.5%)。第六是“有噪音”(7.4%)。第七是“门用起来不合适”(6.1%)。第八是“地面滑”(4.2%)。除了噪音干扰这一项是城镇老年人反映多于农村老年人的,其他方面的问题都是农村老年人反映得更多。总的来看,目前中国老年人住宅的适老性水平还比较低,这影响老年人日常家居生活的重要问题,不仅关系到居住的舒适度,更与老年人的居住安全密切相关。


住房环境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大部分老年人的住房建设年代较早,设施老旧问题突出,缺乏适老化设计,造成老年居民生活上的诸多不便,有的甚至对老年人身体造成伤害。在目前的情况下,推进住房适老化改造、加强社区无障碍建设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在老龄社会形势下,应充分认识到老年友好环境建设在老龄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倡导全生命周期应对老龄化的新观念,建设适合所有人居住的通用型住宅。


七、社会参与和文化生活


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在此基础上,适度的社会参与有益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以后,老年人将更加关注物质生活条件改善后的精神生活。根据个人意愿和能力,老年人继续工作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参加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参与老年人群众组织及其活动、继续学习、参加休闲娱乐活动等,能够使老年人保持一定的社会交往,有助于其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保持健康的心态,感到人生更有价值、生活更有意义,从而全面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1. 大部分老年人关心社区事务


政治参与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部分老年人来说,最主要的政治参与表现在关心社区事务,积极参加社区选举。2015年,全国有65.6%的老年人参加了最近一次的社区选举。农村老年人参加社区选举的比例(72.2%)要高于城镇老年人(59.5%)。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男性老年人参加社区选举的比例都高于女性老年人。在城镇,有61.4%的男性老年人参加了最近一次的社区选举,高于女性老年人(57.9%);在农村,有75.7%的男性老年人参加了最近一次的社区选举,高于女性老年人(68.9%)。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参加社区选举的比例逐步下降,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参与的比例(54.2%),较60~69岁低龄老年人的参与比例(69.6%)下降了大约15个百分点。


2. 老年人普遍参加各类休闲娱乐活动


休闲娱乐活动的参与门槛较低,中国绝大部分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问卷调查显示,2015年,中国92.1%的老年人参加了各类闲暇活动,城镇老年人闲暇活动的参与率(94.8%)高于农村老年人(89.2%)男性老年人的闲暇活动参与率(94.1%)高于女性老年人(90.3%)。从老年人参加闲暇活动的内容看,仍然以看电视或听广播、散步或慢跑、读书或看报等传统方式为主。2015年,89.0%的老年人经常看电视或听广播,42.8%的老年人经常散步或慢跑,20.9%的老年人经常读书或看报,18.1%的老年人经常种花养草等,13.5%的老年人经常参加棋牌活动。


3. 老年人缺少继续学习的机会


随着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增长和国家对终身教育的日益重视,各类老年学校应运而生。老年大学是老年教育中较为正式的以老年人为对象的教学机构。2015年中国参加老年大学的老年人比例仅为1.9%。分城乡看,城镇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的比例(2.9%)高于农村老年人(0.9%)。分性别看,男性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的比例(2.0%)与女性老年人(1.9%)差异不大。随年龄增长,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的比例逐渐下降。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中有2.0%参加了老年大学,70~79岁的中龄老年人和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的比例分别为1.9%和1.5%。总的来看,目前中国老年教育资源比较短缺,只有极少数老年人有机会进入老年大学学习。


4. 老年人较少参加正式社会组织


基层老年协会是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老年群众组织,是目前中国最主要的正式老年人组织。根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数据,截至“十二五”末,中国城乡社区老年协会已达55.4万个,建会率达81.9%。但2015年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国仅有10.2%的老年人参加老年协会的活动,城镇老年人参加老年协会的比例(10.9%)略高于农村老年人(9.5%)。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男性老年人参加老年协会的比例都略高于女性老年人。可见,虽然基层老年协会的建会率很高,但实际参与率较低。高建会率和低参与率的巨大落差说明,大量已经挂牌的基层老年协会的工作并未真正开展起来,其在组织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方面的职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5. 电子智能设施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两极分化


近年来,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使用这些设备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2015年,有5.0%的老年人经常上网。城镇老年人上网的比例(9.2%)显著高于农村老年人(0.5%);男性老年人上网的比例(6.6%)明显高于女性老年人(3.6%)。电子设备及其应用的增多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尽相同。对于未能学会使用的老年人来说,智能设施的广泛应用反而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降低了生活质量;而对于那些学会了使用的老年人来说,则在日常生活觉得更加便利,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可以预期,未来社会中电子和智能设备的应用会越来越多,这种趋势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本文为学习笔记,来源《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报告(2019)》,请购买正式出版物。

来源:中国长期照护公众号

新闻分类

News center